通訊員唐小青、李思思、劉立君報道:10月13日是“世界血栓日”,今年的主題是“‘栓’不住,動起來”。由于血栓發病率高、隱匿性強、突然發生且悄無聲息,如得不到及時、規范診治,可引發多種疾病,甚至危及生命,提高公眾的防栓意識因而顯得刻不容緩。
曾有個患者因意外摔傷致右側股骨頸骨折,本打算第二天手術的,可第二天發現她的右側小腿突然腫了,彩超顯示右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,為了預防手術風險,醫生當時便給她放了下肢腔靜脈濾器,當時家屬很是不解地問:什么是血栓?為什么一夜之間就形成了?
其實,血栓就是血液在血管里形成了“血塊”,小的會影響血液的流速與流量,大的會堵塞血管。血栓長在下肢靜脈,就會形成下肢靜脈血栓,如栓子脫落,隨血液循環到頭部,就會引起腦梗死,若到肺部,就會形成肺栓塞,導致病人呼吸困難、胸部疼痛、咳嗽、痰中帶血、暈厥等甚至引起猝死,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。這也許就是人們談“栓”色變的原因。
那靜脈血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?主要有三個因素,血流緩慢、血管壁的損傷、血液高凝狀態。前面提到的患者因骨折導致的血管內皮損傷,患肢疼痛且制動,引起血流緩慢;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,使血液粘稠度升高,綜合原因導致了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。
那么,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靜脈血栓呢?
首先,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,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,正所謂“生命在于運動”,這樣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和促進血液流動,同時要避免長時間交叉腿或坐著不動,以減少下肢靜脈長期受壓的風險。
其次,如果無禁忌,盡量多喝水,保持身體充足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,有助于血液流動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C多的食物,維持血管良好彈性。
最后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如進食低鹽低脂低糖飲食,控制體重,避免吸煙。減小精神的壓力,保持心情愉悅。